第九届全球气候变化智库论坛在COP28“中国角”举办——
绿色低碳发展需加强国际合作
12月6日,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九届全球气候变化智库论坛——科技和政策创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与会嘉宾就加强合作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展开研讨。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致辞中指出,《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以来,各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国际潮流。赵英民表示,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差异较大,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繁重任务,急需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作为智库,要基于科学深入开展研究,积极献言献策,为发展中国家提出务实解决方案,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公正转型。赵英民强调,绿色低碳转型的实现,离不开务实的国际合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做了题为“全球盘点:我们的视角”的引导发言,阐述了本次大会盘点成果将为国际社会落实《巴黎协定》带来信心和希望,确保全球气候治理沿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徐华清还发布了《全球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行动进展评估及相关建议》等6篇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研究撰写的《全球盘点》系列工作论文,以期为全球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相关最新进展信息、典型案例实践和共同解决方案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作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的挑战与机遇”的主旨演讲,从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潜力、利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探寻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在碳减排的驱动下空气质量加速改善,未来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将出现倍增的发展趋势。
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在“中欧清洁能源投资的竞跑与合作”演讲中表示,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重大挑战,中欧宜携手建设绿色伙伴关系,倡导零碳发展模式,深化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在“《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介绍及主要发现”演讲中介绍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碳中和承诺、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国际气候合作等方面的进程及目前全球碳中和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外国专家学者也就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罗伯特·斯塔文斯(Robert Stavins)在主旨演讲“碳价政策的优势比较:碳税与碳交易”中指出,国际上最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主要为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但对于具体碳定价政策工具的选择国际社会共识较少,急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能源气候和环境项目负责人、新综合气候变化评估情景国际委员会联合主席巴斯·范·瑞文(Bas van Ruijven)作“全球气候政策的未来及其在综合评估模型中的表征”演讲,阐述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及其在全球模型中的预期,并对模型框架、模型设定和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首席执行官劳拉·克拉克(Laura Clarke)提出,加强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的交流互鉴,对于推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董事执行官乔斯林·布莱里奥(Jocelyn Blériot)在“循环经济助力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演讲中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减排机理与作用路径,探索与评估循环经济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和潜力。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学主任安东尼奥·索里亚·拉米雷斯(Antonio Soria Ramirez)以视频方式做了有关《全球能源和气候展望》最新研究的报告。(本报驻阿布扎比记者 李学华)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宁波12月9日电(林波 卓璇)青砖黑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漫步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千年古县城”慈城镇,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抱珠楼、周信芳戏剧艺术馆、慈城美术馆、药商博物馆等场馆串珠成链,咖啡、民宿、戏曲等多元业态穿插其中,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到访“打卡”。
这是浙江千年古城“复兴”风貌一景。
慈城古县城一景。慈城镇人民政府供图
众所周知,浙江文化荟萃,千年古城星落其中。古城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近年来,伴随着千年古城“复兴记”的上演,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千年古城在活起来的同时,也陷入了发展业态单一化、同质化等“成长烦恼”。以慈城为例,在2022年12月,浙江省委巡视组巡视江北时,就曾指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成效不明显,文旅融合不充分,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等问题。
诚然,历史文化底蕴,是以慈城为代表的千年古城最宝贵的资产。那么,如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彰显地域现代文明,让慈城等“千年IP”活起来的同时也火起来,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新考题。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在今年4月,宁波市人民政府顺利审批通过了《宁波市慈城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其整体性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
根据《规划》,慈城被定位为体现慈孝文化、耕读文化、建筑文化、药商文化特色的“江南第一古县城”,发展目标是高标准创建文旅融合示范区。
如何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转化为古县城的时代生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复兴引领古城复兴,让其活起来、火起来?
慈城进一步梳理慈城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组建古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编撰《慈城镇志》,挖掘弘扬慈孝、药商、耕读、建筑四大文化。同时,其还先后邀请文史专家,围绕慈城科举制度、慈城诗词鉴赏、慈城药商文化开展“慈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慈城古县城知名度、美誉度。
慈城夜景(资料图)。徐烽摄
紧接着,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接踵而至。五月和六月,“吉光片羽”慈城民俗风情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到了“壮族三月三”的乡土风情;八月底,“步步有酒 处处有歌”慈城微醺音乐季将古城之夜氛围感拉满;国庆假期期间,一场“妙趣横生”慈城奇妙游让游客实地感受宋词中所描述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如今,像这样一批批“叫好”又“叫座”的品牌活动,持续激发着这座古县城的艺术氛围与文化创造力。
古城保护,非毕其功于一役。如果把千年古县城落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更新是其必然现象。
近日,在2023冬季慈城招商引智推介会上,来自各地的慈城“未来合伙人”带着潮流多元业态汇聚慈城迎春里时尚休闲生活街区,共同探讨慈城未来的文旅商融合生态。
在本次活动中,多个项目签约落地慈城,与慈城深厚的历史人文进行碰撞。
以慈城研学项目为例,其将通过复合研学的方式,将慈城东城沿路81号地块打造成全方位的慈城研学营地,让更多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发现古城、了解古城。
慈城乡村吸引游客“打卡”。林波摄
据慈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也在积极推动古县城与景区周边的紧密合作,整合辖区内农旅项目,促进慈城全域旅游发展,带动百姓增收。
如今,在毛岙村、半浦村等地,就能看到慈城古县城文旅的“溢出效应”:多家精品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网红咖啡店引得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打卡”。
未来在慈城,不仅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感受到文化的底蕴,还能感受到新旧交融的青春之舞,见证这座历史古城的生机与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