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12月9日电(林波 庄源)近段时间,因病导致双下肢功能障碍的朱宇杰、樊笑夫妇,因搭乘高铁在网络分享无障碍出行的一段视频引发了热议,他们的故事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来到朱宇杰、樊笑夫妇家中,倾听他们的温暖故事。
初次见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乐观。尤其是现在,他们的女儿即将满一周岁,父母的身份也让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幸福。
朱宇杰、樊笑和女儿合影。 受访者供图
20岁那年,朱宇杰突发急性脊髓炎,一夜之间再也无法站立,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变得自卑和敏感。
那年,18岁高考前,樊笑查出患有血管瘤,原本定好了手术日期,血管瘤却在手术前一天破裂,伤及颈椎,导致她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两个经历生命之痛的年轻人,人生轨迹由此发生了巨大转折。
“我们两个人真正开始交流,是源于一张照片,那天她出门忘记带钥匙,只能等在门口,随手拍了一张月亮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我觉得这个女孩子挺有趣的,就由此打开了话匣子。之后我带着11名与自己有着相似受伤经历的‘亲友团’,坐了一个通宵的高铁从宁波到广州,见到了笑笑……”朱宇杰分享了他们甜蜜的爱情经历。
在朱宇杰的带动下,樊笑第一次坐着轮椅出了家门,两个人一起游览大好河山,感受生命的精彩,樊笑也因此变得乐观了许多,对生活也重拾了希望。
朱宇杰、樊笑夫妻。 受访者供图
从同为病友的相知到一起探索各地美景的相识,从相互帮助鼓励的相伴到坐着轮椅步入婚姻殿堂的相许……朱宇杰和樊笑携手经历了很多。
“两台轮椅、一部车,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就像寻常夫妻一样。”朱宇杰说。这些年来,他也用实际行动和陪伴告诉樊笑:“坐轮椅的生活也可以同样精彩。”
2014年,江北区成立了“恰如家”助残养老爱心服务中心,朱宇杰在江北区残联工作人员和“恰如家”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生活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及康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康复效果。
“我想用亲身经历和经验,帮助更多的伤友实现生活独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抱着这样的信念,2015年,朱宇杰入职“恰如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成为一名训练师和志愿者。
在之后的时间里,朱宇杰不断收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帮助,也向社会提供着他力所能及的力量。
近年来,朱宇杰、樊笑不断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生活的片段,包含日常的生活出行、无障碍设施体验、逛街逛公园等,虽然在平常人眼中这些是极其普通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活里的新挑战、新成就。
翻看朱宇杰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向公众过多展示他的病痛苦难,反而更多的是展现他如何通过努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包括旅行、逛街等,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如今,他们的生活还可以更加精彩。
“我们今年还尝试了直播带货,几次下来,效果还不错。”朱宇杰表示,对于双下肢残疾的群体来说,康复训练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康复训练之后的再就业。
对此,朱宇杰有了新的人生计划:帮助病友实现就业。目前,朱宇杰正在寻找合适的场地,他想打造一个直播基地,招募有就业需求的病友,进行直播培训,以新媒体直播的方式增加收入,拓宽生命的宽度。
“轮椅人生不能被局限和定义,必须满怀希望才能披荆斩棘。”朱宇杰如是说。(完)
中新网兰州12月9日电(记者 高莹)“来中国之前,没有想到这里的铁路建设得这么好,辽阔的大地上想去哪里都四通八达,随时都能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兰州交通大学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陈君其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等我学成回国后,也要参与到国家的铁路建设中,让所学知识变为‘桥梁’。”
2023年10月,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的留学生陈君其正在图书馆里自习。高莹 摄
今年23岁的留学生陈君其,来自印度尼西亚,如今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从印尼来到中国的陈君其虽然只有不足三年的时间,但如今却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回想起刚来到甘肃兰州的时候,他笑着说,听本地人说略带方言的中文,感觉很难懂,自己只会用微笑点头来回应。
“那时候对这里一无所知,学习语言和专业课程都很吃力,幸好有我的老师们和中国朋友们帮助我,他们带我一起出去玩,说不明白的时候就连比划带猜,语言氛围感强了,慢慢地也就融入进去了。”陈君其介绍说。
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最让陈君其“头疼”的是高等数学。“虽然感觉高数好难,但是我们的老师很细心,他们在课间的时候都会留在教室里,等我们去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会问好多遍,老师们也会讲解的很细致,一遍一遍直到确定我们听懂了。”陈君其如是说。
2023年10月,图为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图书馆查阅资料。高莹 摄
三年时间里,陈君其和同伴们一起结伴走过了中国很多城市,在领略不同风土人情之余,也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强大。
“在我们国家,比如在苏门答腊岛或者其他岛屿,火车、高铁都是很少见,出门一般是坐巴士或者坐船。”陈君其告诉记者,第一次感受中国高铁的“无缝衔接”时简直太酷了,既快速又便捷。所以更想把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学业,带回自己的祖国,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成为两国发展交流的“桥梁”,也让家乡能感受到高铁带来的便捷生活。
不同的异域文化特色,让陈君其对中国的热爱一天天加深。“中文太博大精深了,虽然我现在说中文比较流利,但是要看再深层次一些的东西就很困难,要求助于我的中国朋友。”陈君其介绍说,课业之余自己也会练习一点毛笔字,“牛肉面、中国、水车……这些都是我最近常写的字,起码手没有刚开始那么抖了。”
2023年10月,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校园中漫步,拍摄秋景。高莹 摄
陈君其依然记得来到中国看到的第一场雪,雪花飘飘然从天空落下,一夜之后,校园银装素裹。“我兴奋得连鞋都没换就冲下楼去踩雪,听脚下踩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很奇妙的感觉。然后拿手机跟家人视频,也让他们看看中国的雪景,这么美。”陈君其如是说。
“我知道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和印尼在建设方面的合作项目也很多。我现在会说中文也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回到祖国后有很多就业机会。”陈君其说,中国很有魅力,希望能让更多印尼人能够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完)